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文化人類學
CULTURAL ANTHROPOLOGY 
開課學期
94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人類學系  
授課教師
胡家瑜 
課號
Anth1008 
課程識別碼
105 1300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帶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人313 
備註
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40人
外系人數限制:5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941cultural_anth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一、課程概述
本課程是向初學者介紹研究人類社
會文化的總論性課程。其中包括社
會文化人類學的理念想法、研究方
法、重要貢獻、和應用可能性。課
程內大致涵誑|大部分:(1)文
化人類學對不同文化的研究,以及
相關重要理論的發展;(2)經濟
和社會組織基礎;(3)象徵系
統;(4)文化變遷與發展。總結
而言,本課程希望能夠激起同學的
興趣,學習如何從人類學的視野觀
看世界,理解和尊重不同的生活方
式,並進一步思考當代面臨的社會
文化面臨問題和不同的應對可能
性。

 

課程目標
二、課程大綱
(一)、人類學的視野:社會與文化
研究
(二)、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:方法
與呈現方式
(三)、學科的萌芽與專業化:社會
的進化與文化要素的傳播
(四)、文化做為一個整合體系
(五)、教養、人格特質、與文化模

(六)、社會結構、生態環境與物

(七)、文化的結構分析
(八)、詮釋和符號象徵
(九)、禮物交換與互惠
(十)、巫術、宗教與儀式
(十一)、藝術、文化資產與溝通
(十二)、觀光與消費
(十三)、人類學社會文化研究的
回顧與省思


 
課程要求
三、課程要求:
(一)、課堂參與:上課出
席、參與討論與報告是基本要求,
三次以上缺席者,課堂成績不與計
分。
(二)、學期作業一:異文化經驗
參與觀察或訪談報告(以下三擇一
(1):異文化流行電視劇中的文
化行為與文化印象之觀察分析;
(2)台灣地區民族風味曙U中文
化象徵符號之運用;(3)外籍新
娘、勞工、學生士訪談─個人成長
背景、過去生活方式、來台的
cultural shock)(不得超過1500
字,10/11交)
(三)、學期作業二:讀書心得一
篇(不得超過1000字,11/11交)
(四)、學期作業三:1針對一個
台灣家戶,進行去年度「禮物」交
換的調查分析報告。何時送禮?送
哪些禮?誰送給誰?請先畫出這個
家庭成員的系譜。(2000字以內,
12/30日交)
(五)、期末考試:01/13

IV.參考書目
林日輝、戴靖惠譯、2004 《社會
人類學─他們的世界》,弘智。
(Hendry, Joy 1999 An
Introduction to Social
Anthropology, McCmillan Press
Ltd.)
莊錫昌、孫志民編著 1991 《文
化人類學的理論架構》,淑馨出版
社。
黃應貴主編 1992 《見證與詮
釋:當代人類學家》,正中書局。
Miller, Barbara D. 2005
Cultural Anthropology (3rd
edition), 3/E,
http://www.safarix.com
Barnard, Alan 2000 Social
Anthropology: A Concise
Introduction for Students,
University of Edinburg.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期中考 
0% 
 
2. 
期末考 
30% 
 
3. 
隨堂測驗 
15% 
 
4. 
作業 
30% 
 
5. 
報告 
25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23  導言 
第2週
9/30  人類學的視野—社會與文化

林日輝、戴靖惠譯 20-27 ; Miller, Barbara 5-11 & 20
Barnard, Alan 2000 Studying Social Anthropology, Social Anthropology: A Concise Introduction for Students, Studymates, pp.19-28. 
第3週
10/07  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

林日輝、戴靖惠譯 3-13; Miller, Barbara 34-44
Barnard, Alan 2000 Ethnography: Writing About Peoples, Social Anthropology: A Concise Introduction for Students, Studymates, pp.29-40. 
第4週
10/14  學科的萌芽與專業化

莊錫昌、孫志民編著 3-28
**Morgan, Lewis Henry 1964[1877] ‘The Iroquois Confederacy’, Ancient Society, pp. 109-132, Harvard Univ. Press.(楊東純、馬雍、馬巨譯 1992 古代社會,第五章) 
第5週
10/21  文化做為一個整合體系

黃智慧 1992 「馬凌諾斯基」,黃應貴主編,《見證與詮釋:當代人類學家》,正中書局,頁143-179。
**Malinowski, Bronislaw 1922 ‘Essentials of the Kula’, in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: An Account of Native Enterprise and Adventure in the Archipelagoes of Melanesian New Guinea, PP.49-80, London: George Routledge & Sons.(于嘉雲譯 1991 「第三章:庫拉的精髓」,南海舡人,吳視基金會,頁105-128。) 
第6週
10/28  教養、人格特質與文化模式

莊錫昌、孫志民編著 3-28
**Bendict, Ruth 1946 ‘The Child Learns’,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: Patterns of Japanese Culture, pp.253-296, Boston: Houghton Mifflin.(黃道琳譯 1991 「第十二章:兒童學習」,菊花與劍:日本的民族文化模式,桂冠231-270。) 
第7週
11/04  社會結構、生態環境與物質

林日輝、戴靖惠譯 363-390.
**Harris, Marvin 1974 ‘Pig Lovers and Pig Haters’, in Cows, Pigs, Wars, and Witches: The Riddles of Culture, pp.35-57.
**Evans-Pritchard, E.E. 1940 ‘The Interest in Cattle’, The Nuer: a description of the modes of livelihood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 of a Nilotic people (褚建芳、閻書昌、趙旭東譯 2002 「第二章,努爾人:對尼羅河畔一個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,華夏) 
第8週
11/11  期中報告 
第9週
11/18  文化的結構分析

莊錫昌、孫志民編著 29-40.
** Levi-Strauss, Claude 1974[1955] ‘The Living and the Dead’, in Tristes Tropiques, pp.230-239.(王志明譯 1989 「二十三、生者與死者」,憂鬱的熱帶,316-338,聯經) 
第10週
11/25  詮釋與符號象徵

林日輝、戴靖惠譯 145-170.
** Geertz, Clifford 1972 ‘Deep Play: Notes on the Balinese Cockfight’,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, pp. 417-448.(古佳豔譯,1997, 巴里島鬥雞賽之為戲劇活動,吳潛誠編校,文化與社會,立續,頁158-173) 
第11週
12/02  禮物交換與互惠

林日輝、戴靖惠譯 3-13
**Mauss, Marcel 1990[1925] ‘The Exchange of Gifts and the Obligation to Reciprocate (Polynesia)’, in The Gift: The Form and Reason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, pp.8-18.(汪珍宜、何翠萍譯 1984 「第一章:送禮與回禮的義務」,禮物: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,遠流,頁17-29。)
**李放春、劉瑜譯、閻雲翔著 1996 「第三章 禮物世界:初步的分類」,禮物的流動,上海人民出版社,頁42-71。(Yan, Yunxing 1996 ‘The World of Gifts: A Preliminary Classification’, in The Flow of Gift: Reciprocity and Social Networks in a Chinese Village, pp. 43-73) 
第12週
12/09  巫術、宗教與儀式

林日輝、戴靖惠譯 61-82 & 231-257
**Douglas, Mary 1966. ‘Ritual Uncleanness’, Purity and Danger, Reprint edition. New York: Routledge, pp. 7-29
**Tambiah, Stanley Jeyaraja [1984] 1988 ‘The Objectification of Charisma and the Fetishism of Objects’, The Buddhist Saints of the Forest and the Cult of Amulets,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pp.335-347. 
第13週
12/16  藝術、文化資產與溝通

林日輝、戴靖惠譯 171-200
**Bourdieu, Pierre 1968 ‘Outline of a Theory of Art Perception’,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(4): 589-612. (林明澤譯,1997, 藝術品味與文化資產,吳潛誠編校,文化與社會,立續,頁259-275)
**Morphy, Howard 1991 ‘Paintings as Meaningful Objects’, in Ancestral Connections, Chicago Univ. Press. pp.100-114. 
第14週
12/23  觀光與消費

**Miller, Daniel [1993] 2001 ‘Christmas against Materialism in Trinidad’, in Unwrapping Christmas, pp.134-153. 
第15週
12/30  期末報告 
第16週
1/06  人類學社會文化研究的回顧與省思

Sahlins, Marshall 1999 “Two or Three Things I Know about Culture”,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, 5(3), 399-421.